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年来,“服务下沉”“普惠金融”成为银行业高频词,中小银行更被寄予“填补大型银行服务空白”的期待。但现实是,中小银行自身存在的多重短板,使其服务下沉普惠客群的目标更像一道伪命题——以薄弱的自身能力,难以承接信用资质更下沉的客群需求。

首先,中小银行的根基先天不足。多数中小银行股权关系复杂,部分存在“一股独大”或股东资质存疑的问题,导致决策层易受短期利益裹挟,难以将资源长期投入回报周期长、利润薄的普惠业务。同时,其经营能力普遍较弱,营收高度依赖传统存贷利差,缺乏多元化盈利支撑,而普惠客群单笔授信额度小、服务成本高,直接挤压本就有限的利润空间,从商业逻辑上就难以持续。

更核心的矛盾在于,中小银行的能力短板与普惠客群的需求完全错配。一方面,其管理水平与科技系统跟不上下沉需求。中小银行内部流程僵化,审批效率低,而普惠客群(如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对资金的需求往往“短、小、频、急”;科技系统更是薄弱项,缺乏大数据风控、智能审批等工具,无法快速处理海量分散的客群信息,连基础的服务响应速度都难以保障。

另一方面,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能力的缺失,让普惠服务成了“高危行为”。中小银行的产品多是对大型银行的简单模仿,无法针对普惠客群的经营特点(如缺乏抵押物、现金流不稳定)设计灵活方案;更致命的是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既没有足够的行业认知(如不熟悉县域农业、社区零售业的经营规律),也缺乏有效的客户风险识别手段,难以判断普惠客群的真实信用状况。此前多地出现的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不少就源于对下沉客群的风险预判失误。

普惠客群的核心诉求是“获得便捷、适配且安全的金融服务”,而中小银行连自身“合规经营、风险可控”的底线都需费力维系,何谈满足更复杂的下沉需求?若强行推进服务下沉,要么因能力不足导致服务“走过场”,无法真正解决客群痛点;要么因风险失控引发自身经营危机,最终反而背离普惠金融的初衷。

可见,在未补齐股权治理、科技支撑、风险管理等核心短板前,中小银行服务下沉普惠客群,更像是一种难以落地的口号,而非切实可行的战略。

当然,也要看到,中小银行中也涌现了台州、泰隆及常熟农商行模式,此类模式优势显著却难批量复制。

台州银行、泰隆银行与常熟农商行的标杆意义,核心在于精准破解了普惠客群的服务痛点,但其优势深度绑定区域特性,难以批量复制。

三者的模式优势集中在两点:

一是“本土化风控”,摒弃依赖抵押物的传统逻辑,转而深耕区域熟人社会,通过“走村入户”了解客户经营流水、邻里口碑甚至家庭情况,用“软信息”替代硬数据,精准识别小微企业、个体户的真实信用,有效降低风险;

二是“轻量化产品”,针对客群“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推出额度灵活、审批快速的信贷产品,如泰隆银行的“小额信用贷”,部分业务可实现当日放款,适配下沉客群的经营节奏。

但这些优势的前提是强区域绑定:它们长期扎根本土,对当地产业(如台州制造业、常熟纺织业)的上下游逻辑、周期风险了如指掌,且“熟人调研”模式依赖本地员工的地缘优势,难以在异地快速复制。若其他中小银行盲目照搬,脱离对目标区域产业和客群的深度理解,极易陷入“风控失效”或“服务脱节”的困境。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要专注主业、完善治理、错位发展。错位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深耕本地、精耕客户。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