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苏文力

前段时间发生的西贝预制菜风波,一开始我是倾向于支持西贝的。因为我在外面吃饭更注重上菜的速度和卫生。而且心里很清楚这些菜品必然要提前准备,至少是半成品,否则不可能这么快就能出菜。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网上几乎是一边倒的谴责声音,眼见西贝品牌遭到严重损害,完全出乎了我的预料。只能承认自己认知存在片面性。反思发现该事件恰好警示我们:一味追求高效率,可能会发生灾难。

高效并不意味着一切

或许是我作为程序员所特有的职业习惯,极为注重高效。经常表现得很急躁,优点是善于用IT提升业务处理效率。看到西贝创新提升服务效率,认为这很符合自己的价值判断,内心相当认可。

不过我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客户来餐厅的目的不是追求服务效率高,而是要享受优质的综合服务体验。不仅有我这种追求服务效率的客人,还有大量客人更关注口味、就餐环境、性价比,以及热情周到的服务。

其实我自己也会为了吃顿好的,愿意多花些时间等待。多年前第一次去西贝就餐,因其位置较为偏僻,跑过去花了不少时间。进门感受到的是浓浓的西北农家氛围。菜品很丰富,价格也挺亲民,服务也很到位。

虽然上菜等了一些时间,但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并不觉着有多长。感觉很快热气腾腾饭菜就端上桌了,味道和分量都很适合我们,大伙吃得很开心。从此就记住了这家有浓郁西北特色的餐厅。

前几年去一高端写字楼见朋友。中午到饭点,朋友拉着到楼下吃饭。到门口发现是西贝,可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失去了过往的西北农家氛围。印象较为深刻是菜单很简约,上菜速度很快。味道中规中矩,价格略高,但尚在可接受范围。挺适合我们中午快速吃个商务餐。

后来了解到西贝正在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还挺佩服这家企业的战略执行力。前期表现出的良好经营业绩,让西贝管理者认为自己走对了路,继续加大力度,沿着提高效率这一方向不断狂奔。

若西贝定位的是一家高级快餐店,并以此宣传吸引相应的客户群体。让客户提前知晓所食用的是预制食品,以便自主选择,就不会出现巨大的预期落差。老罗可能就不会来光顾了,或者来了也不会有太多抱怨。

可这势必造成许多老客户的流失。这是西贝不愿意看到的。为此西贝选择就当一切都没有发生,以为只要提高了效率,就会得到客户的认可。一段时间的岁月静好之后,潜在的风险终究还是爆发了。

该事件打破了我多年来坚守的一个信念:只要提高效率就能让客户受益,就会创造出价值。可西贝事件明明白白的证明:一味只强调效率也会导致客户的抱怨和愤怒,同样会对企业造成伤害。

创新的价值,等于客户获得的新体验减去旧体验,再减去转换成本。当转换成本巨大的时候,若所带来的体验升级不足够大,就无法覆盖这部分成本。最终产生的价值可能很小,甚至是负数。

客户对西贝前期的服务效率已经比较满意了,对于进一步的效率提升并没有太多明显感知。可客户多年来对于去餐厅吃饭要有大厨在后厨颠勺,却有根深蒂固的期待。客户接受预制菜的转换成本太高了。

整体计算下来,给客户创造的价值就是负数。相信西贝曾对可能创造的客户价值做过评估,但最终结果证明其判断出现了偏差。仅考虑了提升效率这一个选项,陷入了“单一假设”的陷阱。

我们很容易被过往的成功经验所形成的认知模式所局限,导致不自觉地忽略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无法全面、客观地看待客户的需求,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这对于正处于数字化转型深水区的银行业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满足客户的多维度需求

多年来,银行业的创新长期围绕提升效率展开。从手工记账升级到计算机记账;推出了通存通兑、实时汇款等服务;提供了自助银行、互联网银行和手机银行服务。不仅大幅提升了客户服务体验,也帮助银行实现了高速发展。

即便如此,还是被来自银行业外的互联网公司,以便捷高效的移动支付服务,抢走了银行极为看中的零售支付业务。让银行从业者深感痛惜。也因此更加看中提升效率的作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提升效率的机会。

虽然也会计算提升效率的收益,但一直以来针对效率提升的创新都很成功,让我们坚信提升效率肯定不会错。导致我们思想中放松了警惕。这很可能会埋下类似西贝事件的风险隐患,只是暂未可知其何时会爆发。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数字化转型进入到深水区,借助数字技术的帮助,很多服务或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当客户尚未做好观念适配,或银行缺乏敬畏之心、未充分保障客户利益时,很可能会导致客户的强烈不满,给银行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西贝事件恰好及时提醒我们,未来涉及提升效率的创新,要多从客户视角考虑,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提升效率就一定会被客户接受。还要关注提升效率带来的风险,做好必要的配套准备工作。

现实中就存在一些因提升效率,让客户不舒服的地方。比如银行普遍实施的后台集中授权,提升了内部风险管控的质量和总体授权效率。可为了让后台看到前端办理业务的情况,给网点柜员增加了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影像传递工作,经常要客户配合反复拍照和输入密码。

遇到各网点业务都繁忙时,所产生的大量传递给授权中心的信息,会排队等待后台人员处理。客户就会看到柜员先是一通忙活,然后就停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了。让客户感到困惑,进而觉得自己被怠慢了。

或许银行在创新之前没意识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发现后则选择了忽视,认为客户慢慢会习以为常。即使想要解决该问题,还是希望以提升效率的方式。当现有技术无法带来根本性改善时,便干脆选择暂时搁置该问题了。

相信随着AI技术的进步,可以采用AI授权,大幅简化操作流程,就不会再有排队等待授权的情况了。但在此之前,若能安排柜员利用这段等待的时间,主动与客户交流,稳定客户的情绪,肯定会让客户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

目前银行各项业务中,仍存在大量效率短板。在此方向的创新机会很多。但我们应注意到,有些效率的提升不一定就能带来更好客户体验。当效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客户就无感了。

即便有哪家银行在提升效率方面脱颖而出,其他银行也可以快速模仿。客户已经习惯性的认为银行提升服务效率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觉得所有银行都一样,越来越没有归属感,随时可以换一家。银行通过提升效率已经很难体现彼此间的竞争优势差异了。

数字化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更快地办业务”,而是“更好地服务客户”。过去那种“帮助客户快速完成业务后即可离开”的服务理念不能再延续下去了。应注重让客户拥有更好的体验,愿意在该行办理更多业务。

应多考虑除提高效率之外,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其他选项。从而赢得客户的长期信任与选择。具体开展哪些创新,不妨假设当前所有效率问题都已妥善解决,进而思考客户还有哪些重要的服务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所得到的答案可能就是我们应赶紧做起来的。

要怀有敬畏之心,不把任何事情视作理所当然,也不能假设我们已知晓答案,或理应知晓答案,而是表现出学习、实践探索与吸收经验的意愿。多观察客户的真实行为,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判断其真正的期待。

从目前情况看,银行更强调为客户提供功能价值,尚未重视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客户的需求已经在发生变化,不满足于快速完成交易,想要感受到银行服务的温度,获得情感连接与交流。

曾经在德国参观一家银行网点时,看到其为了让客户多停留一段时间,并能够放松的办理业务,专门设置了儿童活动区,还安排专人带孩子做游戏。当时感觉很不可思议,因为我们当时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客户排队的问题。

现在国内银行网点的情况已经大为不同了,客户可以借助手机随时随地办理日常的银行业务了。想约客户到网点来,已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或许我们也可以考虑类似的手段,通过提供情绪价值吸引客户。

这与我们所熟悉的创新不同。更考验对客户需求的洞察,以及对服务细节的周到安排。涉及到组织、机制和文化等因素,难以轻易复制。据此就有可能打造出独特的品牌亮点和竞争优势。

我们还应看到目前一些银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大家都在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可有些创新团队优先考虑的是银行自身的利益,甚至只是其所在部门的利益,再从中寻找出符合客户利益的部分,包装成“为满足客户需求而创新”的假象。往往消耗了大量资源,最后却无疾而终。

创新一定要为客户带来新的价值,同时要考虑对客户的影响,并针对性地降低潜在风险。即便是仿照别人的创新,也要深入思考,这样的改变需要制定怎样的配套措施,才能更大程度地保护客户利益。

结语

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比拼的不是“谁服务更高效”,而是“谁更懂客户”。效率只是发展的手段,而非终极目的。唯有放下执念,多维度审视并满足客户所追求的价值,才能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里,走得更稳、更远。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