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25年10月30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受邀参加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北京城市副中心分论坛“绿色铸基 科技赋能,共建城市副中心金融新生态”。会上,焦捷发表题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转变”的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与各位相聚,共同探讨全球经济治理的新趋势与中国的角色演变。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可谓风险与机遇交织共存。如何在变局中把握方向、在风险中寻求共赢,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共同课题。

今天,我想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与新时代的发展,谈谈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如何从“边缘化”逐步走向“引领者”,并展望在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下,中国将以何种智慧与方案,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

一、从边缘到引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历程

回顾四十余载历程,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实现了根本性转变,从一个边缘化的参与者,发展为体系的全面融入者,而今已成长为关键的规则共建者与引领者。

改革开放前,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当时的国际体系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导,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代表性和话语权。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重返国际舞台,于1980年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标志着中国重新进入多边经济治理体系。此后,中国陆续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多边机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对周边国家提供流动性支持,展现了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重要里程碑。以此为起点,中国逐步成为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30%左右。

进入21世纪,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加速转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原有治理框架的不足,也为新兴经济体参与规则重塑提供了契机。中国在G20机制内积极倡导结构性改革与包容性增长,推动全球治理议程向发展议题倾斜。2016年,中国主办杭州G20峰会,将“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确立为主题,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全球共识的构建者和治理理念的引领者。

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贸易、投资与金融三大治理体系中的制度性参与不断深化。

在贸易领域,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更是多边贸易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规模达6.16万亿美元,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贸易伙伴愈加多元,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超50%。在全球贸易增速放缓背景下,体现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强大韧性。同时,中国坚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对接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稳定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投资领域,中国正从国际资本的重要承接者转向全球投资治理的制度塑造者。即便在全球投资竞争加剧、地缘经济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的开放承诺与制度创新依然为全球资本提供了稳定预期。近年来,中国持续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2024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缩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全面开放,金融、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准入不断放宽。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区域投资与经贸合作新格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全面生效实施,并通过深化与东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分工与投资合作,为“亚太引擎”注入中国动力。

在金融领域,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也在持续提升。自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份额与投票权改革以来,中国在两大机构中的地位均升至全球第三,代表性和发言权显著增强。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机制建设,成为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的重要成员,在宏观审慎管理、系统性风险防范等关键议题中建言献策,推动发展中国家整体话语权提升。

此外,中国已与32个国家建立本币互换安排,为区域金融稳定提供流动性支撑。依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多边平台,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绿色投资与可持续发展。当前,亚投行成员已增至110个,覆盖世界81%的人口和全球65%的GDP。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已覆盖189个国家和地区、1300多家金融机构,为全球支付体系的多元化提供了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正以绿色金融与数字金融为抓手,推动全球金融体系朝着可持续与创新方向发展。2024年底,全国绿色贷款余额为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5 个百分点。中国与欧洲、东盟的绿色分类标准初步实现互认,为国际绿色金融合作奠定基础。数字金融方面,2024全球数字金融市场规模突破4.5万亿美元,我国数字金融市场规模达到3.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首位,是全球数字金融发展的重要引擎。

可以说,从区域互联到规则共建,中国正以务实行动为全球金融治理注入更多稳定性与包容性,持续贡献中国方案。

二、全球经济治理未来趋势与中国思想公共品贡献

面向未来,中国正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启航的历史节点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也正在经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最深刻的变革。在这一关键阶段,中国的发展方向与全球治理格局的重塑相互交织,如何在变局中把握优势、在不确定中寻求机遇,将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变量。

第一,地缘政治博弈与信任赤字交织叠加,成为全球治理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来源。近年来,俄乌冲突长期化、中东局势动荡,全球能源与粮食安全风险上升;多国债务危机持续发酵,部分发展中国家外债负担沉重;同时,美欧主要经济体在货币政策上分化加剧,全球通胀与资本流动波动显著。世界贸易组织改革陷入僵局,多边协调机制的功能弱化,国际合作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此格局下,中美关系的走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际合作的空间与全球秩序的稳定。面对竞争与分歧,双方能否重建互信、在竞争中实现共管、在分歧中寻求合作,将直接影响全球治理的未来方向。

第二,科技革命加速重构全球竞争格局。人工智能、数智技术等前沿领域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成为规则竞争与制度博弈的前沿。以人工智能为例,从生成式模型的伦理风险,到算法透明度和数据安全的跨境监管,科技进步不断突破监管边界,既提升了治理的复杂性,也为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构建协调统一、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与监管机制,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维护经济安全的共同课题。这样的机制不仅是数字时代软硬件协同运行的关键基础设施,更是支持科技创新有序发展的制度保障。

总体来看,未来全球经济治理的增长逻辑,正从要素驱动走向制度与科技双轮驱动,从单一市场扩张转向多极动态平衡。制度协同则成为稳定增长的新支点,而科技革命将成为全球竞争的新引擎。在这一进程中,中国要以稳定之治贡献确定力量。面对多重冲击与风险,要坚持稳中求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化解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国倡导包容审慎、创新并行的治理理念,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注重风险防范,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兼顾发展与安全的中国方案。

中国不仅是全球治理实践的推动者,更是全球公共理念的重要贡献者。新时代以来,中国从自身发展实践出发,围绕“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安全、可持续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一时代命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治理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球公共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之问,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路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从和平、发展、安全、治理四个维度系统回应了世界面临的系列重大赤字。

这些理念,超越了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体现出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中心、以包容共生为目标的思想特质。它们既扎根于中国改革与开放的实践经验,又吸纳了世界各国的智慧成果,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国际共识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可以说,中国的理念贡献从实践中来、向未来而行,正以其开放的格局、创新的视野和共同的追求,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思想之力与文明之光。

三、五道口金融学院的时代担当

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加速重塑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理念贡献不仅源于国家层面的制度构建,也离不开学术界的思想探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始终将全球经济治理与制度型开放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学院设立的全球经济治理研究中心,将持续跟踪制度型开放、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融合等前沿问题,开展系统性学术研究;发起的“全球经济治理五十人论坛”,汇聚了政产学研力量,面向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变革,开展独立、前瞻、具有学术支撑的政策研究,搭建了中国与世界的高水平对话平台。

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持“更专业、更科技、更国际、更人文、最清华”的理念,深化全球经济治理研究,为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经济秩序贡献清华智慧与中国力量。

谢谢大家。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