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中国金融案例中心 编译:谢彬彬】
人工智能(AI)的快速演进,正驱动全球计算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据贝恩公司预测,截至2030年,全球AI计算需求或将达到200吉瓦,其中美国将占据100吉瓦,这对能源供给与数据中心建设构成了空前挑战。

图1 计算需求增长速度是芯片效率提升速度的两倍
经济可行性困境:资本开支与收入缺口的矛盾
为满足持续增长的AI算力需求,全球每年需新增约500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投资。这一规模远超政府补贴承载能力,私营部门需成为投资主力。据贝恩公司研究,5000亿美元的年度开支需要20000亿美元的年收入作为支撑,但即便将全球企业的本地IT预算全部迁移至云端,且把AI在多个领域产生的20%成本节约全额再投资,仍存在80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这意味着,仅依靠存量预算转移与效率提升远远不够,必须借助AI技术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与收入增长点。

图2 即使把AI节省的成本再投资仍存在8000亿美元资金缺口
技术创新:缓解算力压力的核心变量
技术创新可从算法与硬件两大维度破解算力矛盾。算法层面,混合精度计算、思维链提示、模型蒸馏等技术的持续优化,能够提升计算效率,但仍无法完全抵消对算力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
硬件层面,通用量子计算技术稳定应用于AI领域虽可能还需10~15年,但它代表了潜在的颠覆性路径。此外,专为AI设计的ASIC芯片、新型内存技术及先进封装技术等,均有望在提升能效比方面实现实质性突破。
供应链与基础设施:算力扩张的 "硬约束"
供应链与基础设施层面面临四重约束:电力设施建设通常需要4年以上,建设周期难以跟上算力增长节奏;数据中心专业建设团队能力有限,项目建设需按优先级有序推进;GPU等关键组件供需失衡的现状,短期内难以缓解;冷却系统等配套设备产能受限,交付普遍存在延迟。这些"硬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算力扩张的进程。
多方协同:构建AI算力可持续发展生态
为解决AI算力这一复杂难题,需依靠技术创新、政府支持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破局突围。技术端,需推动软硬件深度融合与跨领域协作;政府端,可通过简化政策审批、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同时制定行业标准促进绿色发展等方式提供支持;市场端,可建立合理的算力定价体系,搭建算力共享平台,而AI创造的新增商业价值(如药物发现、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也可填补算力建设的资金缺口。若缺乏突破性应用与收入增长支撑,AI算力的发展可能放缓,甚至成为仅少数资金充足参与者能涉足的领域。
战略抉择:平衡风险与机遇的未来之路
在此背景下,企业需要平衡"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的风险:前者会造成资源闲置,后者将错失市场机遇。关键在于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追踪技术变革进展、预判市场需求变化,同时积极参与政策讨论与行业协作,才能推动AI算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