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这不是什么洗牌,就是行业寒冬。
消费金融行业从未经历过此时此刻的悲观,悲观的主线是降息、爆点是20%的窗口指导。
1、
即便已经暂缓,但预期已经产生。
许多消金公司和助贷平台纷纷选择降本增效,市场上“裁员”的消息越来越多。
降息,在“非黑即白”的价值观下自然是好的,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利息当然越低,越彰显正能量。
沿着这个思路去看,利率上限20%远远不是极限,毕竟一年期的LPR已经降到了3%,商业银行的平均净息差还不到1.5%。
消费金融,凭什么20%的利率上限还嫌低?
所以啊,消费金融的利率上限无论是24%、20%、10%、5%,不应该都有生存空间吗?
如果放到其他领域去看,公交地铁价格是不是越低越好?房子价格是不是越低越好?医疗成本是不是越少越好?用“非黑即白”的价值观去看,自然是的。
但,无限降低的代价是:失去发展和供给的的可持续性。有兴趣可以去搜一下三哥的免费医疗。
2、
过去几十年里,为了延长金融服务半径、避免大中型银行鞭长莫及,各类中小金融牌照从无到有;今天,为了避免各种金融乱象和风险,金融牌照开始减量发展。
如果社会、经济、人民素质等没有领域没有突破性进步,那么金融的普与惠,本质是就是一场零和博弈。
绝对的“普”,副作用就是高利贷遍地走,失去惠;绝对的“惠”,副作用就是多数人无款可贷,失去普。
3、
在36%的市场中,突然掀起20%的规则,还有一个潜在危机——助贷平台如果降本增效后,依然无法稳住盘子,将出现爆雷风险。
匹凸匹时代的资金来自于民众,所以雷最终引发了许多裙梯形事件,而当前的资金来自于金融机构,引发的有没有可能是系同行风险呢?
比如,某些助贷平台暴雷后,与其合作金额以十亿计数的消金或民营银行风险爆表,但这类小金融机构的资金也有大量来自于同业,然后恐慌与风险在体系内传染;一两个平台不会影响大局,但如果出现了踩踏呢?
上述假设概率不大,但后果可能很严重的。
4、
不久前,一位民营银行高管在演讲时回顾了自己的大行经历,大意是:银行的信用卡部门不良高、资产差、客诉多,这不是信用卡部门不作为,而是客群特性决定的。
消费金融也是一样的道理,其实监管者要考虑利率上限时,应该考虑:现阶段,如果让大多数人能够享受到金融体系内的服务、保证风险不失控的情况下、借款人群体可承担的三种前提下,利率上限应该定为多少合适?
又或者,如果要更加精细化的经营利率上限,可以考虑双轨制或多轨制。
尝试24%这一波,消金与助贷已经“匆匆忙忙连滚带爬”了,20%如果还有下文,那真是一切皆有可能。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