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作者:黄俊勋 陈云楷
进入2025年11月,全球主要央行的政策动向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在政府停摆风险解除、经济数据喜忧参半的背景下,各国货币当局正依据本土经济现实做出关键决策,一条从“应对通胀”到“护航增长”的政策主线愈发清晰。
一、 美国:降息提速的呼声与数据缺失的困境
11月初,美国货币政策的讨论焦点已从“是否降息”转向“以多快速度降息”。
(一)内部激辩:加速降息VS保持谨慎
美联储理事米兰连续第三次在公开会议上呼吁,支持以比常规25个基点更快的节奏降息50个基点,认为至少应降息25基点以应对经济下行风险。这一激进的宽松主张获得了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的呼应,她表示应以开放态度评估是否在已降息50个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动。
(二)数据“盲区”下的决策挑战
然而,美联储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由于美国联邦政府持续停摆,官方通胀数据暂停发布,导致央行陷入“数据盲区”。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直言,缺乏关键价格数据让他对继续降息感到“愈发不安”。克利夫兰联储主席哈玛克则警告,通胀持续高企不利于美联储再次降息。这种内部分歧,凸显了在能见度降低的环境下进行前瞻决策的难度。
(三)停摆结束与市场影响
值得庆幸的是,美国国会参议院已于11月通过一项临时拨款法案,旨在结束政府“停摆”,为政府提供资金直至2026年1月30日。此举消除了一个重大的不确定性来源。受此影响,加之降息预期升温,美股全线走高,道指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均显著上涨;COMEX黄金期货也大幅上涨2.83%。
二、 中国:流动性呵护与债市情绪转暖
与美国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央行正通过精细化的操作维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一)大规模逆回购稳定短期资金面
1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4038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这一大规模注入短期流动性的行为,明确传递出央行呵护资金面平稳偏松的信号。
(二)债市在宽松预期中回暖
市场对“宽货币”的预期持续升温。进入11月,随着财政投放节奏趋稳及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债券市场情绪明显修复。机构普遍认为,年末债市或呈现 “资金稳、利率降、情绪暖” 的运行格局。短端利率保持低位,长端收益率企稳回落,显示出市场对流动性环境改善的信心。
三、 全球协同与分化:各国央行的不同抉择
在全球经济联动性增强的背景下,各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步调却显现出显著差异。
(一)欧洲:在降息与观望间徘徊
英国央行在11月的议息会议上维持利率在4%不变,此为去年8月开启降息周期以来首次暂停连续降息。但其修改了政策指引,删除了“谨慎”一词,令市场对其12月降息的预期升温。与此同时,挪威央行明确表示“应对通胀的工作尚未完成”,不急于启动降息进程。
(二)日本:政府施压下的加息博弈
日本新一届政府高层已明确要求央行暂缓加息至明年1月,以便配合即将推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然而,日本央行10月会议纪要却暗示可能最早于12月加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问题,正考验着这个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三)人民币国际化新进展
在国际合作层面,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宣布,将新增人民币作为其清算所的结算货币之一,该计划定于2025年12月上线。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务实步骤,将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与金融结算中的使用便利性。
四、 前景展望:不确定性中的政策路径
展望2026年初,全球货币政策的图景仍充满变数。
美联储的“数据依赖”困境或将因政府停摆结束而缓解,但内部关于降息节奏的辩论不会停息。美联储理事米兰等人的强硬鸽派立场,预示着未来政策调整可能更为激进。
中国方面,在“稳健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的基调下,预计将继续运用多种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抓住时间窗口推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全球协同性降低意味着投资者需对不同经济体的政策分化有更多准备。日本央行会否顶住政府压力率先加息,欧洲央行在经济增长与通胀间的权衡,都将成为影响全球资金流向的关键变量。
结语
2025年11月,全球央行正航行于一片复杂的“深水区”。前方既有经济增长放缓的暗流,也有通胀反复的漩涡。美联储内部罕见的公开激辩、中国央行沉稳的流动性投放、以及其他主要央行在政策转弯处的犹豫,共同勾勒出一幅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艰难寻路的图景。对于市场而言,理解这种分化与协同并存的格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