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25年招商银行三季报会上,有一句话比业绩数字更刺眼。副行长彭家文说:“央行恢复买卖国债之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同性不断增强。”
这句话看似宏观评论,却揭开了银行业新的现实。财政出方向,货币来配合;政策合拍,市场退后。过去十几年,银行靠息差吃饭、靠市场赚钱,如今,这个逻辑正在被重写。
为什么?因为金融的定位变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 “增强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金融必须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货币政策要协同财政发力,银行要成为政策落地的“主力军”。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方向。
所以你会发现:银行的钱不再由市场节奏决定,而由政策目标决定。利率更稳,利润更薄;空间变小,责任变大。银行,已经不是单纯的利润机器,而是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齿轮。
央行和财政联手发力,利率市场化进入“政策性引导”阶段
过去十年,是货币主导的时代。经济下行就降准降息,流动性吃紧就投MLF。银行靠成本低、息差宽、扩规模,轻松赚钱。那时的银行,是市场的孩子,利率、资金、资产都跟着行情走。
而现在不同。财政赤字率提高到4%,特别国债重启,地方债额度创新高,央行则宣布恢复买卖国债。财政“定方向”,货币“打配合”。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减弱,协同性在加强。
这意味着银行业整体进入了货币政策协调时代。
这意味着,利率不再由市场波动决定,而由政策意图引导。国债收益率成了“政策锚”,资金价格进入“稳态区间”。财政要稳增长,货币输血;财政要控风险,货币收水。银行市场的定价的逻辑在缩小,政策定价逻辑在扩大。
这是一种“被稳住的确定性”。系统更安全,波动机会少了。过去靠判断周期吃波动,现在要靠理解政策保稳定。银行的角色,正从过去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套利者”,变成现在不折不扣的政策传导者。
利差被压扁,银行得学会靠“结构”赚钱
货币财政协同的直接结果,就是息差缩减。
存款降息,贷款再降,利润被压平。过去靠利差躺赚的日子,真结束了。
招商银行的三季报就是个缩影。存款成本1.22%,贷款利率3.65%,净息差虽领先同业,却持续下行。彭家文的那句“绝对领先、相对承压、趋势可控”,其实是对全行业的总结——还能赚,但越来越难。
银行们开始主动换打法。
以招行为例,财富管理成了“第二曲线”:AUM突破16.6万亿,同比增长11.5%,手续费收入增长18%;对公贷款增长10.27%,主要流向制造业、电力、公用事业等国家重点领域;房地产贷款占比降到9.8%,不良率4.24%,拨备覆盖率约行业平均的两倍。
靠量冲业绩的时代过去了。
银行得靠结构、靠效率、靠资本配置来维持利润。简单说:从“放贷银行”,变成“结构银行”。
比如,中信银行的实践就印证了这一趋势。董事长方合英之前几年就提出,要“做结构优化的银行,而不是规模扩张的银行”,强调“结构重于规模、质量优于速度”。这种“结构驱动”的经营模式,本质上就是为适应新政策环境——在息差变窄的现实下,用资本效率和资产质量去换取可持续的利润。
这也是银行适应“政治性”和“人民性”的过程——更服务实体、更服从大局,但也意味着更难赚快钱。
银行正在被政策化,不赚钱,也得稳得住
银行的任务变了。过去,最重要的是利润;现在,更重要的是稳。财政要稳增长、保投资、托就业,银行必须配合信贷投放;货币要稳债市、稳流动性,银行必须压利率、接债券、托底风险。
各大银行普遍加大拨备、压缩高风险领域、提高抵押覆盖率,把风险“锁”在体系内。房地产贷款占比持续下降,多家银行明确提出要“稳房地产、控敞口、保民生项目”;制造业、绿色能源、科技创新、普惠金融成为信贷主投方向。行业的整体思路是——不是清零风险,而是稳住风险。让坏账存在,但可承受;让结构优化,带动韧性。
这其实是“金融政治性”的具体体现。银行不再只是逐利机构,而是公共体系的一部分。贷款要对准产业链,利润要让渡空间,风险要帮助财政消化。银行的商业性被削弱,但公共性在增强。
未来的竞争,不是谁利差高,而是谁更懂政策、谁更稳资产、谁能活得久。市场的游戏结束了,协同的秩序正在形成。
结语
货币财政协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银行业逻辑。
赚钱变难,但地位更重;压力更大,但确定性更强。
未来十年,银行业不拼利差,拼结构;不拼速度,拼稳健。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意味着银行不只是做生意的机构,而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差没了,责任多了。
银行的日子确实变了。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