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中国金融案例中心   编译:谢彬彬、齐稚平】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长期低利率环境与不断演变的监管框架双重影响下,全球寿险行业经历了深刻的结构性转型。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寿险行业转型:系统性风险与政策挑战》指出,这一转型虽提升了行业适应性,但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风险格局,其系统重要性持续上升,对金融稳定构成了潜在影响,亟需针对性的政策应对。

行业转型背景与核心趋势

寿险行业传统上是金融体系的稳定器,通过销售长期保单筹集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类等安全资产,以匹配未来赔付义务。但金融危机后,行业经营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长期低利率环境压缩了利差空间,市场化、风险导向的监管改革提升了资本要求,推动寿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商业模式。

1. 业务模式与投资策略重构

为缓解盈利压力,寿险公司大幅调整资产配置,转向风险更高、流动性更弱的资产类别,包括私募信贷、房地产、结构化证券等另类资产。数据显示,美洲地区寿险公司的结构化证券投资占比接近18%,而欧洲和亚洲同类投资占比几乎可忽略不计。同时,行业对短期批发融资的依赖度上升,如美国寿险公司发行的融资协议支持证券(FABS)余额在2024年已超2000亿美元,这类资金的短期滚动特性增加了流动性风险。

2. 私募股权深度介入

私募股权公司(PE)与寿险公司的合作日益紧密,通过收购、参股或合作设立再保险公司等方式参与行业运营。PE关联寿险公司更倾向于配置高风险资产,其结构化产品投资占比(26%)是行业平均水平(11%)的两倍多,且更偏好关联方资产和高风险抵押贷款。这种合作模式虽为寿险公司带来资本补充和收益提升,但也引发了利益冲突、治理复杂性增加等问题。

3. 再保险结构复杂化

资产密集型再保险(Asset-Intensive Reinsurance,AIR)成为行业资本管理的核心策略。寿险公司通过将负债及对应资产一并转让给再保险公司,尤其是离岸再保险公司,以释放资本。2023年,美国寿险公司向再保险公司转让的资金规模达2.1万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逾3倍,其中40%流向离岸中心。百慕大、开曼群岛等离岸辖区凭借宽松的监管环境,成为再保险业务的集中地,但其监管套利风险和风险集中度问题日益凸显。

4. 衍生品使用激增

为管理久期错配和汇率风险,寿险公司对衍生品的依赖度持续上升。2019~2023年间,全球寿险公司衍生品名义金额占总资产比例从25%升至35%,其中利率衍生品占比约30%,汇率衍生品占比不断提升。衍生品虽能对冲特定风险,但也带来新的流动性压力,尤其是在市场波动时,保证金追缴与保单退保可能形成流动性共振。

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主要表现

风险指标显示,寿险行业的系统重要性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显著上升,尤其在美洲和亚洲地区,这主要源于其与泛金融体系的关联性增强。

1. 流动性风险加剧

多重因素共同推高流动性风险:短期融资的滚动压力可能迫使寿险公司在市场低迷时折价出售资产;利率上升周期中,保单退保率显著上升,2023年全球退保金额占净保费比例已超50%;衍生品交易产生的保证金追缴与退保行为存在相关性,在2022年利率冲击中,欧洲寿险公司因利率互换头寸产生的市值损失达总资产的1%~2%。

2. 资产风险与透明度不足

寿险公司配置的另类资产普遍存在估值困难、流动性差的问题,Level 3资产(依赖内部模型估值的非流动资产)占比上升,可能掩盖潜在损失。同时,行业对私人信用评级的依赖增加,PE关联寿险公司有23%的投资依赖于未公开披露的私人评级,缺乏外部验证,可能导致风险被低估。

3. 关联性与集中度风险

寿险行业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关联性持续增强,系统性风险指标(SRISK、ΔCoVaR)显示,行业对金融体系的风险溢出效应已接近银行业水平。行业集中度较高,英国前10大寿险公司管理着约三分之二的资产,单一机构风险可能快速传导至整个体系。此外,再保险业务向离岸中心集中,这进一步提升了风险传导的可能性。

4. 顺周期性特征显现

传统意义上,寿险公司凭借长期负债特性可发挥逆周期的稳定作用,但短期融资依赖和退保风险削弱了这一能力。欧盟Solvency II等监管框架的实施,虽提升了风险敏感性,但也可能在市场压力下加剧顺周期行为。在2022年英国国债危机中,寿险公司相关投资策略的顺周期抛售便加剧了市场波动。

政策应对建议

1. 完善监管框架与披露要求

建立标准化的资产密集型再保险和PE关联交易报告机制,提升风险透明度;要求寿险公司详细披露另类资产估值方法、流动性状况及跨境再保险条款,减少评级套利空间;加强对私人信用评级的监管,确保其独立性和可靠性。

2. 强化流动性与集中度风险管控

将流动性风险纳入核心监管框架,建立类似银行业流动性覆盖率(LCR)的量化要求,完善流动性压力测试,充分考虑衍生品保证金追缴等表外风险;针对集中度风险,设立与交易对手集中度、资产类别集中度挂钩的资本附加费,限制对单一再保险公司或资产类别的过度依赖。

3. 协调国际监管标准

推动全球保险监管标准的协调统一,减少离岸与在岸监管差异,遏制监管套利;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建立跨境再保险业务的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机制,重点监控百慕大等离岸中心的风险累积。

4. 优化公司治理与风险管控

强化PE关联寿险公司的治理结构,要求设立独立的投资监督委员会,防范关联交易风险;完善利益冲突管理机制,确保投资决策以保单持有人利益为核心;提升寿险公司对复杂资产的信用风险评估能力,减少对外部评级的过度依赖。

5. 宏观审慎监管视角

建立行业层面的系统性风险监测框架,重点跟踪共同风险敞口、融资风险及金融关联度;将寿险行业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针对行业顺周期行为设计逆周期调节工具,在市场过热时适度提高资本要求,缓解周期波动冲击。

综上,寿险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适应了市场环境变化,但也带来了新的系统性风险挑战。行业复杂性、关联性和风险集中度的上升,要求监管体系进行相应调整。政策制定者需在鼓励行业创新与维护金融稳定之间寻求平衡,通过完善监管框架、提升透明度、强化风险管控和加强国际协调,防范系统性风险积累,保障寿险行业持续发挥风险保障和资金配置的核心功能。未来,随着利率环境、监管规则和市场结构的进一步演变,寿险行业的风险格局仍将动态变化,监管体系也需保持适应性和前瞻性。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