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如果你最近观察银行股,会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国有大行的股价正在悄然抬头。过去被认为“保守”“低增长”的银行板块,在今年迎来了明显的估值修复——工行、建行、农行,这些“金融巨轮”,似乎又找回了新的动能。

有观点说这是国家对通过大盘银行股进行指数护盘,但我反而认为,真正的动力,来自于货币政策逻辑的深层转变。货币政策正在从“总量时代”迈入“结构时代”,而大型国有银行,恰好站在这一时代转换的关键点上。低估值、低波动、高股息、强配置,在未来可能不只是“护城河”,更是“新红利”。

结构化货币政策是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理解今天的结构化货币政策,首先要理解过去十多年中国宏观金融调控的逻辑。那是一段高速增长年代,宏观调控以总量调节为主,通过降息降准、扩大信贷、窗口指导等工具,为经济提供逆周期支持,确保增长稳定、就业充分。在当时的宏观结构下,这套调节方式高效适配了经济模式,稳住了增长基本盘,也支撑了城镇化、产业升级的历史进程。

但如今,宏观形势迎来了转折。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长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创新、绿色产业、小微民营以及区域协调成为增长主引擎,与此同时,房地产、地方基建等传统需求的边际贡献逐步下降,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也随之面临调整。

总量调节依然重要,但显然已不足以满足结构转型需求。于是,我们看到了结构性货币政策体系的完善:再贷款再贴现用于支持重点行业、专项工具监督资金精确直达、长期低成本资金引导实体经济租赁发展。这并不是政策节奏的变化,而是政策结构的重塑,是宏观调控从“稳增长”向“稳结构”延伸的自然结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资源的分配,需要更强的协调性和战略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同也变得更加频繁,政策链条更加精准,也更加依赖于稳健、具备综合能力的金融中枢主体。国有大行,由此成为政策传导的核心枢纽。

大型国有银行为什么是“结构时代”的最大受益者?

如果说过去大行的优势源于“规模”和“存量”,那么今天的优势,则来自于“结构”和“定位”。

首先,大行直接承接央行的政策操作,是货币政策传导链条的第一环——无论是央票利率下调、长期流动性再配置,还是再贷款、抵押补充工具,大行都拥有天然的执行优势。这不是市场偏好,而是政策逻辑,是系统设计的一部分。

其次,大行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和完整的产品体系,能够快速识别和支持符合政策方向的实体经济对象。从“绿电”到“专精特新”,从“新基础设施”到“先进制造业”,大行具备全链条覆盖能力。而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升,这种能力还在增强,向“AI+风控”和“数据+资本”方向延伸。

第三,大行的资本补充机制更具可靠性。你可以看到,政策工具如特别国债结构安排,表面看是财政举措,实际是金融能力的再分配,优先强化了作为金融核心的国有大行。背后逻辑很清晰——当经济要调整结构时,最重要的是找准稳的支点,而大行就是这个支点。

换句话说,大行的逻辑,已经从过去的“高估值修复”,转向现在的“战略核心崛起”。它不仅是在新周期中“活下来”,而是被赋予了新的角色——结构化金融资源的主配者。

新的大行时代意味着角色重塑和价值重估

大行从来不只是“银行股”。在未来的金融体系中,大行的定位将被重新定义,它不只是“信用中介”,也是“国家资源配置者”。

从放贷逻辑来看,大行的“规模增长”正在让位于“结构优化”。它在追求利润增长的同时,更强调资本效率和风险均衡,在展业的过程中,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国家战略的落地。

从资产定价来看,大行正在拥有新的“政策溢价”和“结构溢价”。在稳健的基础上,市场会重新理解它的长期回报特征,不只是看分红率和PB倍数,而是看到它在一个新型货币体系中的关键性位置——与其说这是金融股的价值重估,不如说是“国家信用的外延”。

更长周期来看,大行的“国家能力属性”会越来越强,通过响应财政结构、支持区域平衡、参与城市更新、助力绿色转型,成为宏观结构调节的技术载体。这意味着,它在中国现代化体系中,不再是“金融服务者”,而是“金融基础设施”。

结构变化了,时代也变了,大行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用一句话总结今天的货币政策:不是“货币更松了”,而是“逻辑更准了”。而在这份精准里,大行被摆在了战略位置之上。

它不是唯一的受益者,但一定是最核心的受益者。

新周期的中国金融,不会回到旧路线。而大行,不会再只是“保守股”。它将成为政策、资本、实体之间的连接点,是结构化货币政策体系中效率最高、风险最可控、信号最明确的执行者。

当你下次再看银行股时,也许你看见的不是一家银行,而是一个制度的价值。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