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中国金融案例中心 编译:谢彬彬、叶子】
2025年,全球金融格局正被稳定币的爆发式增长所重塑。这种以美元等法定货币为背书的数字资产,在短短两年内从小众资产进阶为系统性议题。英国央行(BoE)与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密集警示,让“稳定币是金融创新引擎还是系统性风险源”成为了全球金融界亟待解答的核心命题。
稳定币的爆发式崛起:从小众资产到系统性议题
稳定币的扩张速度刷新了金融行业的认知,其规模与影响力跃升已超出市场预期。2024年年中,全球仅约60种稳定币流通,总市值为1250亿美元;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稳定币的种类已突破170种,总市值翻倍至2550亿美元,且几乎全以美元计价,凸显了美元在稳定币生态中的主导地位。
市场集中度问题尤为突出,两家头部发行商掌控着约90%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危险的垄断格局。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意味着,单一机构的运营风险或决策失误都可能引发全行业得连锁反应。花旗集团预测,到2030年全球稳定币的发行量有望达3.7万亿美元,规模将比肩中型主权债券市场,其对全球流动性、货币主权及传统银行商业模式的冲击已不容忽视。
稳定币对金融体系的三重核心冲击
稳定币的风险不仅源于其规模扩张,更在于其运营设计与宏观经济影响,直接挑战了现代金融体系三大核心机制:信贷创造、货币政策传导与货币主权。
(一)收缩信贷创造功能
英国央行行长安德鲁·贝利指出:代币化存款作为在分布式账本上记录的银行负债,仍属于传统金融体系,能够持续支持银行的放贷业务;而稳定币的储备资金采取隔离存放的方式,完全脱离了传统信贷创造的流程。这一差异带来了关键影响:若企业和个人将银行存款大规模转移至稳定币,银行可用于放贷的资金池将将大幅缩减,放贷能力随之收缩。这不仅会抑制企业投资活力与家庭信贷可得性,还将通过信贷传导机制拖累整体经济增长。表面上的数字创新,实则可能掏空银行业支持经济发展的核心功能,对实体经济造成潜在负面影响。
(二)扰乱安全资产市场与削弱货币政策传导效能
稳定币发行商已成为全球短期主权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在2024年购买的美国国库券规模堪比主权国家。数据显示,35亿美元的稳定币资金流入即可使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下降5个基点,而大规模赎回带来的反向影响更是高达两到三倍。在市场承压的应激场景下,稳定币的集中赎回可能迫使发行商紧急清算储备资产,引发“火灾式抛售”现象,这将会显著放大主权债市场的波动,干扰央行通过债券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而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侵蚀货币主权与引发风险连锁
稳定币为全球用户提供了脱离传统金融体系、无摩擦持有美元资产的渠道。在通胀高企或本币稳定性不足的经济体中,这种“数字美元化”趋势尤为明显,不仅加速了资本外逃,削弱所在国政府货币政策的控制力,更是破坏了外汇与资本管制措施。BIS警告称,这种风险存在显著的连锁效应:本币信心丧失(主权风险)会触发稳定币集中赎回(市场风险),进而引发储备资产抛售(流动性风险),最终导致银行信贷收缩(银行风险),形成环环相扣的系统性风险链条。
稳定币的“稳定性”幻象:运营与合规风险
稳定币常以“高效支付工具”为卖点,但在实际运营中其稳定性、用户体验及合规性均存在诸多漏洞。
(一)“稳定”承诺的现实落差
尽管名称中带有“稳定”二字,但稳定币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格稳定。BIS监测数据显示,即便是头部法币背书的稳定币,也多次出现偏离锚定价格的情况。这种价格波动并非偶然现象,叠加偶发的流动性危机,使得其作为“可靠支付工具”的定位备受质疑,“稳定”属性沦为营销幻象。
(二)日常使用的多重运营摩擦
大西洋理事会的研究揭示,稳定币的用户体验远未达预期:区块链交易费用波动剧烈,高峰时期的手续费可能大幅侵蚀交易价值;不同发行商推出的稳定币无法直接互换,形成碎片化的资产格局;公共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岁保证了交易透明,但也导致欺诈或错误交易难以逆转,用户权益难以保障;兑换法定货币时仍需依赖银行客户身份验证流程(KYC)流程,并未实现真正的金融脱媒;跨境汇款中高昂的货币转换成本,大幅削弱了其宣传的效率优势。
(三)合规风险与声誉隐患
稳定币在无许可区块链上的匿名流通特性,使其成为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的温床。与传统金融体系不同,稳定币的交易监控责任从金融中介转移至公共部门,监管难度陡增。在全球反洗钱(AML)与反恐怖融资(CFT)监管趋严背景下,金融机构若不慎参与到稳定币相关的非法资金流动,将面临严厉的监管处罚与严重的声誉损失。这将对整个金融生态的合规体系构成挑战。
创新与审慎的两难:金融机构与监管层的战略抉择
当前,金融界陷入创新探索与风险审慎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商业机构对稳定币的采纳热情持续高涨,渣打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德意志银行、花旗集团、Visa等行业巨头纷纷试点或整合稳定币解决方案,抢占金融科技创新赛道;另一方面,监管层态度日趋严厉,英国央行已明令禁止大型银行发行稳定币,并强调代币化存款是更安全的创新路径;BIS提出传统“同一风险、同一监管”原则已不足以应对稳定币的独特风险,呼吁建立更为严格的专门监管框架。金融机构需在短期创新收益与长期系统安全、监管公信力之间艰难抉择。
破局之道:代币化存款成为监管认可的稳健选择
面对稳定币带来的复杂挑战,代币化存款成为监管认可的优选解决方案。作为分布式账本记录的银行负债,其核心优势在于三重兼容性:一是保留了传统银行信贷创造功能,资金回流至实体经济,支撑企业投资及经济增长;二是运行于现有监管框架之内,无需突破审慎监管便捷,契合监管层对金融稳定的核心诉求;三是充分发挥了区块链技术优势,实现了高效结算、透明追溯等创新价值。
与稳定币相比,代币化存款从根本上规避了储备隔离、匿名流通等核心风险,既满足了市场对数字支付效率的需求,又维护了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与稳定根基,成为连接区块链技术与金融稳定的可持续桥梁。
未来展望:在审慎框架内实现创新与稳定共赢
全球金融体系正处于关键拐点,稳定币带来机遇的同时暗藏风险。创新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但脱离审慎监管的创新终将反噬自身,损害金融体系韧性。银行与监管层的使命,是引导创新进入合规轨道,而非抵制技术变革。
未来,应以代币化存款等稳健方案替代私人稳定币的风险逻辑,让创新在维护金融系统韧性的前提下有序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金融科技与全球经济的良性互动,即充分释放数字技术的创新红利,有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确保全球金融体系在变革中保持稳定与活力。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