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10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共支持2300多个项目,项目总投资约7万亿元。重点投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消费基础设施,以及交通、能源、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等城市更新领域。

回顾此前,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陆续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启动约5000亿元资金投入。我们之前曾论述,这笔资金的使命并非“放水”,而是“补底”。

与前两轮工具不同的是,2022年政策性金融工具侧重“补基建缺口”、2024年工具聚焦“稳地产关联项目”,2025年这5000亿的独特性,正在于它跳出了“单一领域救急”的框架,展现出更广的覆盖面和结构性意图。

据企业预警通不完全统计,在全部已投放资金中,可追踪到的样本项目约一百多项,涉及资金约678亿元。除传统基建外,这些资金还广泛投向低空经济、绿色转型等八大新领域。这一结构性变化,反映出政策重心正从“短期托底投资”转向“长期修复增长动能”。

从9月22日首笔资金落地,到10月单月投放额突破400亿元,再到11月的最新进展,这样的节奏既对冲了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近乎归零的压力,更避免了过往政策“年底扎堆投放、资金闲置”的困境。

资金投向:三大投向优化经济结构

要理解这场变革,必须穿透表层,直视其试图解决的结构性困境。

在降息降准边际效应减弱、专项债空间逼仄的背景下,三家政策性银行化身"第三支手",通过新设公司以股东借款或股权投资形式,将5000亿资金注入项目资本金。

在企业预警通统计的样本中,从覆盖范围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实现对全国25个省份的系统性布局,支持项目数量达数百个,细致观察其资金分布,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

其一,区域布局紧扣国家战略。东部地区侧重于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如浙江省获近70亿元资金,重点投向市域铁路、集成电路等重点项目;中西部地区则聚焦能源安全与基础设施,如内蒙古获批额度超20亿元,甘肃省获批金额近90亿,凸显区域功能分工的差异化安排。

其二,资金使用讲究精准滴灌。单个项目获支持资金从千万元到数十亿元不等,充分考虑了项目实际需求和杠杆效应,例如安徽省维信诺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获得39.18亿元支持,正是对关键产业链薄弱环节的精准发力。

其三,行业投向凸显结构优化意图。一方面,为“安全资产”充值。资金大规模投向电网、水利(如常山龙潭水库)、战略交通(如平凉至庆阳铁路)等能产生长期稳定现金流的“硬资产”,这实质是在优化国家的整体资产负债表,增强经济韧性。另一方面,为“未来产业”筑基。在新能源、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市场资本往往因其长周期、高风险而却步。政策性资金的进入,实质是由国家承担早期高风险,为社会资本“蹚雷开路”,扮演耐心资本的战略投资者角色。

市场效果:社融数据背后的政策信号

10月的社融数据,为观察本轮政策效果提供了一个关键窗口。

数据显示,前10个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达11.95万亿元,同比多增3.72万亿元;委托贷款余额累计增加1082亿元,同比多增1456亿元。平安证券研报指出,委托贷款同比增长,是新型政策性工具投放带来的边际增量。

政策设计的核心意图,在于通过补充项目资本金,撬动更多商业信贷跟进。在《202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当年两批政策性金融工具合计投放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引导商业银行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同步跟进重大项目配套融资,商业银行当年为金融工具支持的项目累计授信额度超3.5万亿元。

尽管2025年第三季度的报告未披露具体数据,但从前10个月全国中长期贷款累计增加8.32万亿元来看,在政策性金融工具为重大项目提供资本金并降低整体风险后,商业银行的中长期配套融资投放效率已有所改善。

进一步从货币端观察,10月末,M2同比增长8.2%,M1同比增长6.2%,M1-M2剪刀差仍为负值,反映出企业投资意愿和资金活化效率仍有提升空间。但也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政策性工具这种能将“沉睡”的广义流动性引导至关键领域的精准手段。

与此同时,银行间市场利率持续处于低位,同业拆借与回购利率分别为1.39%和1.4%,为政策性银行低成本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了资金传导的效率与可持续性。

结语

这5000亿工具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拉动多少GDP,而在于它为中国经济的“调结构、稳增长、促创新”提供了一种“非降息、非赤字、非量化宽松”的解决方案——国家信用的项目化、参数化、可编程化。

随着首批资金投放完毕,政策效果将从项目开工率向投资完成率、运营效率等深层指标传导。下一步需要关注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资金效率的持续监控,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项目效益评估体系;

二是退出机制的具体落实,关系到政策的可持续性;

三是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如PSL等工具的使用规模和节奏。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种以“结构性修复”为内核的政策实践,标志着中国宏观调控思维的根本转变:从以往的总量刺激,转向机制建设;从短期的需求管理,迈向中长期的供给优化。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