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正式发布《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行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落实金融监管部门工作要求,聚焦主责主业、优化信贷结构、强化使命担当,在深化机构改革、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等领域成效显著,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金融支撑。

《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中小银行工作委员会组织编撰,浙江农商联合银行牵头,安徽、福建、山东、湖北、陕西省联社,江西、广西农商联合银行,北京、天津、上海、杭州联合、成都农商银行,中银富登、兴福、东营莱商村镇银行等单位共同参与,系统梳理了2024年农村中小银行在党建引领、经营发展、风险防控、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新进展,深入剖析了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了前瞻研判。

《报告》共设环境运行、党建与治理、业务发展、金融服务、改革转型、风险管理、发展展望及专题研究等八个篇章,兼具详实性与严谨性,既展现了全国农村中小银行的整体发展面貌,也呈现了各机构结合区域特点的特色创新实践,为监管决策、行业对标和机构转型提供了丰富的多维参考。

主要看点如下:

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转型创新破局突围

在全球经济“弱复苏、强分化”与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的叠加影响下,农村中小银行经营发展迎来多重考验。作为深耕县域经济、支农支小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其发展深度绑定区域经济走势,直接承接外部环境传导影响,在规模增长、需求提振、盈利空间拓展与风险防控等方面均面临显著压力,发展韧性遭遇现实考验。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推出系列定向扶持政策为农村中小银行明晰了发展方向;但与此同时,监管合规约束持续强化、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新兴金融业态场景不断延伸等挑战,进一步挤压了其市场空间和客户基础,也让改革转型和业务模式创新的紧迫性愈发凸显。

二、党建引领治理升级,发展根基深植厚筑

农村中小银行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党的领导深度融入机构改革、公司治理、业务发展、风险防控各方面全过程,确保金融事业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稳健前行。通过深化理论武装、强化基层党建、严明正风肃纪、推进党建共建融合等举措,持续筑牢思想根基、夯实组织基础、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聚焦党建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严格落实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事项制度要求,优化“三会一层”职责清晰、有效制衡、协同高效的治理机制,规范股东股权管理与关联交易行为,切实守住合规经营底线。

三、深耕提质信贷主业,资产质量稳步向好

农村中小银行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统筹发展质效与风险防控,各项业务呈现稳中有进、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截至2024年末,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总资产和总负债分别达57.91万亿元、53.69万亿元,同比增速6.06%、6.02%,规模扩张更趋稳健;各类贷款余额占总资产比例超55%,且增速高于资产扩张增速,信贷主业持续向实体领域聚焦倾斜。与此同时,农村中小银行资产质量稳步改善,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例,不良贷款率降至2.8%,同比下降0.5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升至156.40%,同比提升22.0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达13.48%,较上年末提升1.26个百分点。面对银行业“三低一高”挑战,农村中小银行积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同步探索拓展中间业务与差异化同业合作渠道,稳步推动业务转型。

四、扎实服务乡村振兴,奋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农村中小银行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汇聚。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占农村中小银行总量的96%)为例,截至2024年末,各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13.11万亿元,服务农户近4494万户。同时,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各机构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科技金融方面,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贷款余额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29%;绿色金融方面,强化产业绿色转型支持,规范贷款认定管理,贷款余额1.37万亿元,同比增长28%;普惠金融方面,依托线下网格优势拓宽服务覆盖面,推进数字普惠发展,服务小微企业1343.56万户,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养老金融方面,创新专属产品与场景化服务,精准对接老年群体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数字金融方面,加速业务、数据与技术融合,以数智化赋能经营管理,全方位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深化机构改革攻坚,聚力内涵转型发展

农村中小银行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一省一策”加快农信社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因地制宜和问题导向,有序推进改革落地见效。截至2025年8月末,已有11家省级联社完成省级法人机构组建,其中,浙江、山西、广西、四川、江西、江苏6省份采用联合银行模式挂牌开业;辽宁、海南、河南、内蒙古、吉林5省份采用统一法人农商银行模式挂牌开业。村镇银行方面,通过吸收合并、股权收购、直接解散三种模式推进结构性重组,实现减量提质与风险出清。2024年共减少村镇银行99家,占全年银行机构减少总量的近50%,重组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农村中小银行聚焦内涵式发展,通过深化精细化管理、强化人才与科技支撑、推进网点轻型化智能化转型、筑牢数据安全防护体系,稳步探索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发展道路。

六、健全风控管理体系,筑牢资产安全防线

面对复杂外部环境与重点领域风险,农村中小银行持续完善“全流程、全要素、全覆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构建四级管理与“三道防线”架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推进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培育特色风险文化,强化信用、流动性、操作、信息科技、声誉等多维度风险管控。截至2024年末,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达85.69%,风险抵御能力稳步提升。同时,将不良资产压降作为核心任务,通过深化处置流程管理、创新合作处置与数字化处置等多元手段、聚焦重点领域攻坚,并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推动不良资产管理提质增效,筑牢金融安全屏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中小银行既迎来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双循环”、消费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等多重战略机遇叠加,也面临市场竞争加剧、数字化转型滞后等现实挑战。未来,农村中小银行应紧抓政策窗口期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与体制机制;聚焦主责主业打造区域特色,优化服务与产品供给;强化风险预警与内控监督,筑牢风险防线;立足资源禀赋推进适配的数字化转型,激活科技赋能动能;加快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厚植人才支撑,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