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一、前言
你见过或者参与过如此规模的活动吗?
历时7个月,11.7万人参与,全国32个赛区,23000支团队,893个晋级全国总决赛,最终遴选出183个获奖项目。
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数字经济领域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次比赛。
随着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颁奖仪式落下帷幕,这场吸引上万人参与、覆盖14个行业的赛事,不只是一场技术创新的比拼,更是一份通俗易懂的“数据产业成绩单”。
对领导者而言,它能看清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力方向。
对普通人、外行来说,它能帮我们明白“数据”到底能帮社会、企业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不用纠结专业术语,我们就从“看得见、摸得着”的角度,聊聊这场大赛背后的产业变革、机遇和挑战。
二、看得见:数据不再是“躺平”的资源,而是能办实事、能赚钱的“硬资产”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数据是宝藏”,但大多是“看得见、挖不动”。
而“数据要素×”大赛的获奖项目,都是能把“宝藏”挖出来的优秀企业。
其中,显著的核心有三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政策效应加快显现。
公共数据不再“藏在深闺”,越来越多服务普通人。
参赛项目中,融合利用了公共数据的项目占比为53%,这其中超过43%的项目通过授权运营这种新模式获取。
比如政务、医疗、交通等部门手里的公共数据,以前大多是“内部使用”,现在通过合规方式开放给企业,催生了很多便民项目。
再比如获奖的城市出行项目,整合了公交、地铁、网约车的数据,能精准推荐最优路线,减少堵车时间;医疗领域的项目,打通了多家医院的数据,不用重复挂号、重复检查,看病更省心。这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公共数据走出“办公室”,变成服务民生、助力企业的“活水”。
第二个变化,数据交易不再只是“买卖数据”,而是“买卖解决方案”。
很多人觉得“数据交易”就是把一堆数字卖给别人,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在参赛项目中,约40%的企业提供指数订阅、分析报告等数据产品和服务,15%的企业对外提供数据集就是行业高质量数据集等资源型数据产品和服务。
比如有企业获奖的项目,不是卖原始数据,而是把工业数据、消费数据整合分析后,给工厂提供“按需生产”的建议——比如告诉服装厂,今年流行什么款式、该生产多少,避免库存积压;给小店老板提供进货指导,不用盲目囤货。
这种“数据+服务”的模式,让数据真正变成了能帮企业赚钱、帮行业提质的“利器”。
第三个变化,数据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和各行各业深度绑定。
这次大赛没有“花里胡哨”的技术展示,所有获奖项目都聚焦一个核心:解决实际问题。
这次大赛数据显示,有50%的项目应用数据来降本增效,有22%的项目以数据驱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有32%和19%的项目实现带动就业和绿色低碳发展等社会效益。
比如农业领域,用数据监测天气、土壤,指导农民种庄稼,实现“种得准、卖得好”;
金融领域,用数据帮小微企业做信用评估,让小企业更容易贷到款;
工业领域,用数据优化生产线,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简单说,数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技术”,而是融入农业、工业、金融的“生产帮手”,就像水电一样,成为行业运转的必需品。
三、核心逻辑:国家“搭框架”、技术“铺路子”,数据才能“跑起来”
数据能从“资源”变成“资产”,不是凭空实现的,核心是在两个关键点上发力:
一是国家“搭框架”,让数据能用、敢用。
在国家数据局牵头下,不断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布局数据基础设施、强化场景引领、促进数据流通交易、壮大数据产业。
一方面让公共数据有序开放,不让数据“藏着掖着,另一方面明确数据的合规使用规则,比如谁能使用数据、怎么使用、如何保护隐私。同时推动“数据能当资产算进公司账本”——以前企业手里的数据不算“资产”,现在可以计入财务报表,这就大大激发了企业开发数据、使用数据的积极性。
就像盖房子,国家先搭好“框架”(政策规则),企业才能放心“装修”(开发应用)。通过这些政策“组合拳”,有效推动了数据要素“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
二是技术“铺路子”,让数据能流、安全流。
很多人担心“数据流通会泄露隐私”“不同地方的数据不通畅”,而这次大赛的获奖项目,给出了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
比如用类似“加密快递”的技术(隐私计算、区块链、数据元件),让数据在流通时“只可用、不可见”——就像你给别人寄文件,别人能看到内容但不能复制、不能泄露;
还有能打通全国数据的“网络桥梁”(数联网、可信数据空间、数场),让全国各地的数据能互通互用,不用再“各自为政”。这些技术不用懂原理,只要知道:它们让数据“跑起来”的同时,也上了“安全锁”。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人工智能(AI)和数据成了“黄金搭档”。
简单来说,数据是“原材料”,AI是“加工厂”,通过智能体Agent,两者结合,可以更快、更好地挖掘数据的价值。
四、不可忽视的问题:光鲜成绩背后,还有三个“拦路虎”
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展现了数据产业的蓬勃生机。
但结合从业者和东方林语的观察,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据产业要真正“普及落地”,还有三个难题:
第一个难题,数据“归属权”没说清,谁赚钱、谁负责,界定模糊。
比如如果一家企业用了多个部门、多个公司的数据,做出了有价值的产品,利润该怎么分?如果数据泄露了,该谁承担责任?
就像几个人一起出钱开店,赚了钱、出了问题,却没说清谁该分多少、谁该担责,大家就不敢放心合作,这也是制约数据流通的核心难题。
第二个难题,很多数据没法“明码标价”,买卖全靠“商量”,不透明。
同样一份数据,卖给这家企业可能10万,卖给那家可能20万,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这就导致很多数据交易“私下进行”,既不透明,也容易出现纠纷,不利于数据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第三个难题,各地数据“各自为政”,跨区域、跨行业使用不方便。
目前阶段,比如在杭州能用的数据,到了南京可能就用不了。工业领域的数据,不能直接用到金融领域……核心原因是各地、各行业的数据标准不一样,就像不同品牌的手机充电口不一样,没法通用。
通过《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指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打破“数据孤岛”,让数据能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高效使用”。
但目前正在试点试验阶段,效果如何,还在验证与观察阶段。
同时,还有一个平衡难题:既要保证数据安全,又要让数据方便使用。
就像家里的保险柜,太安全了,自己取东西也麻烦;太方便了,又容易被偷。
数据也是一样,过度强调安全,会降低数据流通效率,增加企业使用成本;过度追求方便,又容易出现隐私泄露、数据滥用的问题。
怎么找到这个“平衡点”,是全行业的共同挑战。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数据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起点。
只要我们正视难题、把握趋势,让数据在合规、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价值,就能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让“数据赋能万物”从口号变成现实。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