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余额宝的推出引发了市场对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激烈讨论。电商巨头目前已经足涉银行的支付、信贷融资、理财等多个维度,而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放心保)等整个金融业也与互联网发生了不少化学反应。从银行角度来说,您如何定义、理解目前金融互联网或者互联网金融?
用互联网的精神办金融
胡德斌:金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们把目光聚集到银行这个领域。互联网与银行的结合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典型的案例就是1995年成立的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没有物理网点,仅通过互联网提供简单的银行服务。1998年,加拿大皇家银行以2000万美元收购了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此时该行的客户数有1万人,其存款余额超过4亿美元。
在中国,自1997年中国银行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以来,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建立了网上银行系统。网上银行打破了服务时间、服务地点的局限,而且交易成本很低,对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网上银行仅仅是银行服务渠道的拓展与延伸,产品及服务模式上并没有本质的变化,网上银行为本行客户服务,交易替代率成为网上银行的主要评价指标。
而2013年6月余额宝的出现,给出了互联网与金融的新内涵,互联网不再是一个渠道和工具的概念,互联网与金融产生了化学反应,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火热。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客户数4303万人,规模1853亿元,户均持有额达到4307元。余额宝取得这样惊人的成绩,一方面是支付宝多年发展积累的庞大客户数量和资金沉淀,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和勇气,其中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无所顾忌”,当然这个无所顾忌是带引号的。他们不用担心存款余额下降。
余额宝就像一只催化剂,让人们又一次感受到互联网改变生活的强大力量,让中国的银行业感受到了压力,更大地激发了改革的动力。
我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是用互联网的精神办金融。互联网精神就是开放、共享、平等、普惠、民主。上海银行范一飞董事长总结得非常深刻:长期以来,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很多银行并没有真正落实。而互联网金融能够以客户为中心,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往复、主张平台开放,借助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不断创新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跨界产品和服务。在互联网精神的启发下,商业银行必将进一步加快打破传统思维,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开展同业、跨业合作,深化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的融合创新,不断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和效率。
问: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会获得成功?电商与银行的优势各在什么方面?银行可以汲取什么经验?您怎么看待这种趋势对银行造成的影响,未来金融业可能发生哪些变革?
胡德斌: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业态,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监管政策还不是很明朗。虽然有国外的案例可以参照,但是国内的信用体系还不完善,民众的投资理念还需培养。因此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电商的优势在于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和数据,在支付、缴费、结算等领域有创新和突破;而银行优势在于风险管理的制度、方法等方面有优势。特别是经过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的考验,银行积累了更为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风险识别和把控能力相对更强,防范化解风险的经验也更丰富。同时民众在投资理财领域对银行的信任感更强。
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是对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冲击,对准入门槛的冲击。我认为互联网金融将把银行带回到服务民众,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最近网上有一篇热文:我为什么离开高盛。文中提到,在结构复杂、不透明的衍生产品销售中,高盛的员工并不讨论应该怎样帮助客户,仅仅是在谈论怎样从客户身上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会让融资更公开、透明,会让理财更简单。从而让个人、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更加容易,投资理财的品种更加丰富。
问:银行各个业务条线与互联网会有哪些可预见的结合点?未来与互联网最有可能紧密结合是哪个业务?
胡德斌:应该说所有的业务条线都需要以互联网精神思考业务发展和转型。首先突破的应该在零售银行业务条线,包括个人客户和小微企业。零售客户群体更适合互联网上的简单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
问:我们关注到银行在互联网化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探索,比如微信银行、二维码扫描支付、自建网上购物商城等,上海银行刚刚推出“上银快付”产品:客户无需签约、无需开通个人网银,只需拥有上海银行借记卡或信用卡,通过预留的手机号,即可通过网络(或移动网络)轻松完成支付。如何定义这种创新,这属于手机银行的创新吗?上海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目前有哪些创新?
胡德斌:“上银快付”是提升客户支付体验的一种创新,也是互联网金融简单、快捷的内在需求。我们希望以上银快付为起点打造上海银行的支付平台,不仅可以为我行客户提支付服务,也可以为他行客户提供支付渠道。上海银行在上海地区以外有8家分行,我们在思考如何通过互联网银行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我行目前已经在组织架构、合作创新、营销策略等方面完成了初步规划,预计在今年一季度能够见到成果。
问:有观点认为,银行会被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方式取而代之,而比尔盖茨也曾说过在未来银行很可能将成为“恐龙”。互联网金融往往瞄准的是广大中小投资者、中小企业,这恰恰不是银行以往关注的重点。互联网企业能否上演逆袭,从农村包围城市?您怎么看金融业内的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未来所占的市场份额?
胡德斌:银行不是不关注中小投资者和中小企业,这部分客户在每家银行的占比都是非常高的。不过是互联网金融提供的简单、便捷的产品更容易满足这部分的需求。大型企业和高端个人客户往往需要更专业和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公司金融业务、投行业务、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这些业务必须有对客户的深入了解和对项目的精细安排,需要多种金融产品科学组合,互联网金融的特性很难适应。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各有优势和特长,未来是深度合作与融合,行业界线很模糊,市场份额很难统计。
问:竞争之外还有合作。近期,不少银行主帅或高管也频频与电商巨头接触合作。上海银行未来可能与互联网企业产生什么样的合作模式?是否有跟电商在接洽?上海银行未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会推出什么样的产品?有什么规划?
胡德斌:上海银行与几大电商都有合作,也有深度合作的洽谈,我们会把目光聚集在客户资源共享、支付、理财产品销售等方面。
问:虽然互联网金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仍不乏约束其发展的因素。互联网企业实质上从事金融产业却不必受监管也是银行业内心声,您认为这是不是互联网金融爆发的原因?哪些业务是互联网金融能做而银行不能做的?未来是否可能政策层面有所突破?
胡德斌:制度与创新并不矛盾,创新可以促进制度的更新,制度可以保证创新成果稳健发展。这一轮的互联网金融是从互联网企业发力的,从制度约束层面看,其有一定的优势。目前监管部门并没有急于出台制度,让互联网金融创新“再飞一会儿”也不失是一种安排。互联网金融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里既有制度约束,也有技术约束。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银行可做的业务会越来越多;在制度和政策层面,我想只要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拉动消费,保障金融安全,让民众能够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业务都会得到支持。
问:目前多家国有大行尝试推出电子商务网站,大多服务于本行客户,而且往往受困于流量不足,难以具有“平台优势”。您认为银行走这条互联网化的道路能成功吗?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之路在哪里?
胡德斌:明天(1月12日)是工商银行电商平台正式推出的日子,以名店、名商、名品为经营特色差异市场定位。工商银行的个人客户数量有2亿,这与淘宝、京东处于同一级别,起点不低,而且银行可以把交易行为与金融行为无缝联接,较电商有优势。是否能够突破流量瓶颈需要看营销管理能力和持续投入,更需要有电商的理念。我们乐见其成。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