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余额宝的成功,引起了很多争论。网上主流观点认为新技术将导致存款搬家,甚至撼动银行的根基。以此为背景,以下展开讨论:

移动支付会导致存款搬家吗?

某个作者写道:

“阿里的支付宝已经积累了1千亿的存款,与一个小型城商行规模相当,这是它做金融的底气所在。”

这位作者明显是个金融盲,不知道余额宝的钱阿里其实一分钱摸不到着,又全数回到了银行体系。余额宝对银行的冲击在于,本来的活期存款现在变成了同业存款,支付的利息翻了几个数量级。但是请注意,银行存款还是银行存款,只是所属会计科目不同了。余额宝没有导致存款流出银行体系。阿里的存款为零。

余额宝的高收益怎么来的?目前货币基金的高收益率,是一个阶段性现象。中国过去几年投资过热,银行贷款需求很旺盛,不少银行在同业市场拆入短期资金,放出长期贷款,赚取利差。人民银行发现了这个风险,开始逆周期紧货币政策,同时清理影子银行。不少银行对流动性的收紧猝不及防,只得硬着头皮继续拆入短期资金,因此造成短期利率高企。随着银行逐渐调整好资产负债表,同业市场上的高息也将逐渐回归正常。目前货币基金的高收益,不可持续。要知道在2012年底,苏宁发行的45亿企业债,5年期,票面利率也只有5.2%。长期来看,货币基金并不是一个投资品种,而主要是现金管理的工具,目前阶段性的高收益引起的投资需求,将随着收益降低而消失。

移动支付能撼动银行的根基吗?

与网上的主流观点相反,本文认为:类似余额宝这样的产品从性质上并不能撼动银行的盈利模式,也不会使阿里系自动成为一大银行。很多互联网评论员对银行的运营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根据银行监管的《巴塞尔协议》,银行要保持8%的资本充足率。也就是说,你有8元的资本,才能做100元的贷款。而在中国,随便一个中型银行,资本金也在1500亿以上。最大的工行仅一年的利润就超过了2500亿。阿里想撼动银行的盈利模式,光有互联网技术不够,还需要资本金,开银行可不是有“一台电脑”就行的。另外关键的是,即使马云有1000亿,他也不会投银行。为什么?银行业是个高杠杆行业,1000亿资本可以做1万亿的贷款,但是如果经营不善,仅仅20%的坏账,就可以把1000亿的资本金一笔勾销。

银行风险管理是个世界性难题,因为管理的对象是人,人极其难管理。这里面有激励问题,有反贪问题,有对行业的判断,有对企业(也是人组成的)的评估。信贷组合是否能经得起经济周期的考验?还有国家风险(有时候要借给政府),外汇风险(贷外币),交易风险(巴林银行破产就在这里),种种问题。迄今为止,尚无绝对可靠的策略。

银行的根基是资本金和风险管理,现在你明白了吧?移动支付跟这两项东西风马牛不相及。

银行的利润短期内也不会受影响

余额宝,微信支付等确实有一个显著的功效,就是把一大群没有议价能力的屌丝,结集成一股势力,成为了银行的同业客户。银行为什么要为大笔资金支付高利息?这是因为,如果银行自己通过物理网点去拓展这笔存款,同样要付出很高代价。第二个原因是,在目前紧货币的背景下,信贷额度成为稀缺资源,成本可以很容易的转嫁,最终由借款人承担。

当零钱宝的收益达到7%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判断,实体经济中新借款人的成本,应该超过10%了。这中间的3%利差,包含了银行的管理成本(租金,工资,IT等),预期贷款损失的成本,还有银行的利润。预期贷款损失的成本,即银行运用大数法则,估计贷款组合中一小部分,比如1%,将会形成坏账。银行将在税前收益前计提一个准备金,叫做坏账准备金。

在资金价格(利率)涨价的时代,信贷额度是稀缺资源,银行的利润通常会提高,而不是减少。将来银行的利润会降下来,当实体经济没有足够的低风险项目,而存款的价格又居高不下的时候,银行的利差就会显著缩窄。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