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股票市场向来是经济的晴雨表,衍生来看,银行向互联网靠边短期也难成为银行业摆脱困境的突破点。

回顾美国银行“触网”的历史,当时互联网金融兴起之时利率市场化已经接近尾声、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已经成熟,商业银行具备资金和技术壁垒。对比中国目前情况来看,此番互联网金融热潮的兴起恰逢周期性波动之际、国内各项经济改革推进及监管放开,商业银行需要面对互联网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及其他金融改革等数项挑战。

 

拯救银行

在利率市场化还未到来之际,目前以货币基金为依托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将对银行存款造成了一定冲击,瑞银证券测算,如果总存款中有10%被货币基金取代,那么中国银行业净息差将要萎缩10个基点,而第三方线上支付平台等对手续费收入的冲击幅度将达到2014年净利润的4%。

银行业单一的收益模式如何面对利率市场化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之一。未来利率市场化将打破银行目前的固定利差,在未找到新的盈利模式之前,银行业的利润将被压缩。多方数据显示,去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一步降低,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去年下半年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2-2013)》指出,预计2013年全年盈利增速继续放缓,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或降至8%左右。

此外,在目前新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银行业还面临这不良贷款升高的危机。从历史上的银行业危机来看,一般风险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购买了过多的风险资产,另一种风险则来自于大量的贷款坏账。从过去几年内地的企业加杠杆、经济对房地产和地方投资高度依赖的情况来看,此项风险也无法被银行业忽视,近期上海钢贸事件和温州房地产价格下跌和企业倒闭潮事件造成涉及该行业、地区的银行坏账上升便是一个缩影。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在题为《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银行业改革》的文章也已经指出,金融竞争加剧是目前银行业风险增加的首要因素。在外需不足和内需短期不振的双重压力下,产能过剩矛盾和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也让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压力陡然上升。

虽然中信银行的股价借互联网金融东风几度涨停,但这并不代表互联网能拯救银行业。利率市场化对于盈利模式的冲击、地方债带来的坏账危机等各种风险依旧是银行的最大隐忧。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