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宏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审慎出台定向降准和微刺激。大量实体经济增长缺血,金融服务主体对小微和三农的服务渗透力不够。个别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仍亟待解决。M2与GDP之比高居不小,大量货币在含影子银行在内的金融体系内部空转,“钱生钱”的社会预期浓郁。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无风险利率被不适当抬高,实际推进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金融体系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和挑战。站在金融改革大时代的潮头,我们该如何做一个专业的冲浪者?才能随经济周期起伏而灵活调整,熟练地驾驭波峰波谷,保持乘风逐浪,踏波而行?笔者想尝试着与诸君探讨几个一直萦绕于胸的问题。

一、互联网跨界金融为什么在中国如火如荼?

有人问,为什么在互联网和金融均是最发达区域的美国,没有出现互联网企业跨界做金融的巨大创新和规模效应?个人认为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一场金融压抑和宽松创新的竞赛。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一直严格遵循包括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腕骨”原则等在内的运行规则。目前,中国还没有放开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管制,而以宝宝们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则利用钱荒的特殊试点推出了超过6%的收益率,且不需要在资本约束、拨备覆盖、准备金等方面承担高监管成本。因此,当金融资源从一个高压强的压力场向较低压强的自由空间溢出时,这种流向在短期内是不可逆的。

第二,两个发育程度完全不同的金融市场。现代金融在中国恢复仅仅30年的时间,中美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在一个层级上。与美国相比,我们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力度以及立体化丰富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靠传统金融还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互联网跨界金融就恰恰利用了这个发展时间差和利基市场空间。

第三,三个因素的叠加和规模化不对称。西方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一般也走了近20年的历程,但目前在中国出现了利率市场化演进、金融脱媒和移动互联应用迅猛发展这三个相关因素的叠加。互联网技术最好解决了不对称问题,越是不对称的市场就越是有规模化的商机和利润。中国目前的城乡人口结构、东西部财富积累程度、教科文卫发展的地域差异等不对称,为互联网跨界金融提供了快速积累客户和创造规模效益的绝好机遇期。

二、客户在移动互联时代有哪些新的变化?

对移动互联应用的适应速度越来越快。时代在变迁,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科技在快速迭代,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拉近了人与互联网的距离,客户对信息和服务的获取更加扁平、高效和低成本。

对金融服务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三方支付机构、电商网站、互联网公司、移动APP开发团队将金融服务的门槛拉低,把最大众、最低结构化和易于理解的金融服务娱乐化、标准化,提高了其易用性和客户体验。

公司客户对网络服务的依赖越来越强。互联网最先脱媒的是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如在线支付、基金销售、消费金融、生活缴费、跨行汇款等。接下来,随着一些互联网企业深耕行业,将给企业的金融需求(如跨行现金管理、国内保理、供应链融资、账户托管等)带来更低门槛的服务。

三、银行在网络金融服务创新方面在发生什么转变?

从单一产品竞争到平台的角逐。银行之间的竞争,目前是同质化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竞争。而未来银行之间的竞争,将围绕谁提供更多平台服务而展开。银行要么独立打造电商平台来获取增量客户;要么和其他互联网平台合作,从入口导入流量。

从重点提供个人客户的网络服务到更多投入企业及机构客户。与IT企业的服务重心变迁方向相反,银行在互联网领域先服务了消费者市场,而后将逐渐过渡到企业和机构客户。随着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服务、TYD趋势(takeyourdevices,自带设备终端)和在线产业链的发展,这种演进的速度在加快。

从关注供应链到关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仅关注链主企业和上下游,即传统意义上的1+N。而在线产业链金融,则发展到N+1+1+N+M,即全流程在线+主金融服务商+链主企业+上下游企业+第三方服务商,形成产业和金融生态融合的联盟。

从发展电子银行到打造网络银行。从纯粹的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渠道建设向外拓展,从更高、更广、更深的视角创新服务模式,为新经济、传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嵌入式网络金融服务,为传统公司金融、个人金融、贸易金融和金融市场业务导入客户,带动营销、服务、销售的规模个性化。

从闭环提升到生态优化。从做内功打基础,到跨界合作。通过大合作,打造网络金融生态圈,从电商平台服务、移动支付、产业链融资、大数据合作等方面切入,与合作伙伴一起搭建开放、共生、互补的新金融生态,获取新的客户和业务增长点。

四、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三大扭曲是什么?

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能够看到的国家战略包括: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企业走出去、产能全球转移;改善收入结构,刺激内需,拉动消费;推动金融普惠,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而与之相对照,中国金融市场面临三个扭曲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很多全新的机遇。

一是金融服务价格的扭曲。利率管制和宝宝们的高收益之间是不对称的,民间金融、影子银行的融资价格与商业银行的融资价格呈现双轨制。

二是需求与供给的扭曲。公众投资理财意识觉醒与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服务的滞后是不对称的,金融产品供应还不够丰富,给公众和机构的投资理财工具选择还不够多维。

三是金融资源分布的扭曲。银行业资产占金融市场总资产的近85%,而保险、基金、证券、租赁、信托等非银金融机构的发展仍不够均衡和强大。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例,以及金融资源在不同金融行业间的规模和服务水平,均显不对称。

因此,对占有最多金融资源的银行业来说,如何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能力?如何在配合国家战略、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商业诉求,追求客户、投资人和员工的利益均衡?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命题。

五、如何担当社会责任,做最好的银行?

银行不是泡泡糖,不是规模越大愈好,不是因为体量大就会大而不倒。随着利率市场化最后一公里的到来,如何应对金融脱媒,如何做精品银行,寻求差异化市场定位,培育独特竞争优势,成为银行业的共同诉求。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先生2013年提出“担当社会责任,做最好的银行”的清晰战略,是对银行如何服从国家战略,体现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新金融生态这一经营方略的全新诠释。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路径是什么?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第一,迎接利率市场化趋势,着力提升投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能力。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拓展和丰富不同期限、风险程度、收益率的多层次、立体化资产管理产品体系,留住客户的钱包份额,黏住客户的资产管理需求。同时结合保险、证券、基金、投资、私人银行服务(含教育、税务、遗产、信托计划)等集团附属公司专业互补优势,提升集团作战能力,覆盖个人和企业客户全场景金融理财和终身财富管理需求。

第二,顺应人民币国际化演进,打造全球贸易金融差异化服务优势。配合国务院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指导意见,打造整合跨境支付、结算、融资为一体的全球协同服务体系。将内外贸服务对接,顺应国家“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发挥自贸区政策优势,整合贸易金融服务。力争成为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人民币清算主渠道,构建全球人民币清算体系,完善人民币离岸产品线。积极配合企业走出去和产能转移,提高跨境产业链配套金融服务能力,实现全球客户经理制和全球风险经理制。

第三,拥抱移动互联大潮,通过跨界大合作构筑网络金融新生态。打造金融级开放平台,与互联网企业、电商公司、社交网站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将银行传统产品解构后在合作伙伴的平台上重构,延伸渠道入口。通过金融E社区打通生活场景中线上与线下服务的协同,实现支付、融资与生活服务的O2O整合。利用大数据清洗、挖掘和分析技术,与合作伙伴分享客户信息和交易信息,针对不同场景下的客户行为开展量化信用建模,拓展基于数据的网络信贷规模。

对银行来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能否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好坏转化之间的关键。只有担当社会责任,拥抱大未来,发掘新商机,不断化解金融风险,才能成为最好的银行,而不是传说中的恐龙。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