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互联网金融之争愈演愈烈,如何监管成了业界无法回避的话题。3月1日下午,互联网金融监管沙龙中,与会者探讨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

以余额宝等各种“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倒逼金融改革的一股动力。但作为新兴金融业态,保障用户资金安全、强化市场监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互联网金融自己也期盼监管政策尽早明朗,为自己找到“婆家”。

现实:身份不明 被银行拒之门外

“我们渴望被监管”,1日在北京举行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探讨主题沙龙上,与会的几家互联网金融机构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爱投资CEO王博说,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蒸蒸日上,但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投资者也会感到迷茫,选择时只能看交易量、广告等,“这一行需要政府监管,我们不愿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合力贷CEO刘丰和积木盒子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魏伟也表示,希望通过监管筛除行业内的“害群之马”,让有创新力的企业充分发展。

“我们希望的是有底线、无上限的监管。”拍拍贷副总裁陈平平补充说。

异口同声发出这样的声音,是有原因的。目前我国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不明朗,让这一新兴业态在现实中遭遇尴尬。

许多人把互联网金融当成“非法集资”,还有人在等待观望。魏伟的一段亲身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不是我们不想把资金用银行托管的方式进行透明、公开的披露,而是我们敲银行的门时,他们会说银行的领导还没有说话,因为你们还没有透明,他们不知道如何做这个事。”

专家:应给互联网金融企业发牌照

监管已成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但如何监管,看法不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长杨东认为,不能按照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来监管没有金融牌照的互联网金融,但是又不能不设门槛。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应用金融系主任韩复龄指出,可以从三个层次考虑:一是准入端,也就是什么企业才能做互联网金融,从资金、资质、网络安全程度等方面进行考量,他说,现在监管层也在起草和拟定这样的措施;二是对交易过程的监管,韩复龄说,“这是关键,互联网金融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交易安全,以及资质不好的企业‘跑路’,而传统金融企业会有非常严格的核实要求。”

韩复龄表示,第三个层次是建立监管的退出机制,“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达不到要求必须退出。”

王博则从更具体的层面分析,他认为,可以借鉴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的监管方式,给互联网金融企业发放牌照。

“我们并不需要国家发一个牌照,证明我们和银行有一样的资格。”刘丰对此则并不认同,他说,行业要先自律,做强自己。

争议:还没有划分明确的监管部门

由谁来监管这一话题也在热议。尽管有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在牵头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但韩复龄分析,中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究竟由哪个部门监管还没有划分。

“曾经有人建议成立超级金融监管机构,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不太现实。”韩复龄建议监管层要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市场环境和分类来考虑,以保证投资者权益,保障投资者利益。

杨东则认为,中央监管还是地方监管这个问题值得探究,“互联网金融是最具创新的模式,应该特别强调中央监管和地方监管的分级体系,比如地方金融办就应该起到对金融创新本身的监管”。

陈平平认为,地方监管机构也应发挥作用。央行牵头的机关机制,同时地方监管也可以做一些事。比如央行做掌舵的大方向,一些细节的规范,企业经营的事交给地方监管机构。对此,也有人担心,传统金融业地域性更加明显,而互联网金融跨区域特征明显,地方金融机构监管的可行性值得探究。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