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过去受限于网点少、跨区难等因素,零售业务是它们难以介入的一块领域。但现在,借力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巨头,这种扩张成为了可能。

1

上周,滴滴上线“滴水贷”。

滴滴大举布局金融业务并不令人意外,在接连拿下支付等牌照、又专门成立汽车服务平台对整个金融业务链条进行了梳理之后,滴滴推出新产品是情理之中的事。

事实上,馨金融去年末也做过预判,金融产品会内嵌进很多交易环节,只要有流量和数据,介入金融业务几乎是个必选项。

尤其是像滴滴这种横跨出行、汽车交易、汽车金融、甚至还有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大汽车生态巨头,金融可以渗透的环节也就更多。

而从结果来看,滴滴此次推出的“滴水贷”相比以往围绕汽车交易提供汽车金融服务也迈出了另外一步——“滴水贷”完全是针对C端用户提供的信贷产品,相比汽车金融的范畴扩大了许多。

不过坦白讲,“滴水贷”在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方面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创新之处。和大多数在线信贷产品一样,主打“实时审核、极速到账”。运营方面,大概是因为产品还处于上线的早期,主要是通过白名单的形式在小范围测试。

根据馨金融实测,申请内测的入口被隐藏得非常深,用户需要点击用户钱包-保险-借钱进入到三级页面才能点击申请。

在合作模式上,就“滴水贷”这款产品而言,滴滴充当的主要角色是导流和数据提供方,而后续开户、风控、放贷、催收等环节都由新网银行负责。“这就是一个大流量平台的导流合作。”相关人士如此总结到。

据馨金融了解,尽管风控的重头放在银行端,但滴滴也会利用手中的数据做一次初步筛选。目前,“滴水贷”所开放的白名单范围还非常有限,而银行方面的通过率也不太高,双方仍在磨合当中。

目前来看,这大概也是监管明确了联合贷款规则之后带来的好处,互联网公司和商业银行不用再遮遮掩掩,一切严格按照规则来,一方有流量,一方有资金,自然走到了一起。

值得一提的,经过前两年的试水,这种合作模式受到了银行以及流量平台们的欢迎。

以某互联网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合作为例,一方面,该行作为平台方分成的利润可观,通常可以收取5%左右的服务费,如果按照平均18%左右的利息来算,银行可以获得12%左右收益。考虑到目前该贷款的资产质量比较优质,坏账率只有千分之几,所以银行方面的收入也相当可观。

2

跟一些朋友聊这个事儿的时候,大家感慨,新金融领域现在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最早的参与者们纷纷后退,从P2P到新金融巨头传送门:《谁的新金融》;而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生力军则接棒往前冲。

传统金融机构有牌照、有客户,如今只是转换思路,加速了对金融科技的应用。再加上,现在商业银行越来越倚重零售业务,正好又是金融科技最适合的应用场景,转型只是顺势而为。

摊开各家2017年报来看,转型最为激进的是平安银行。2017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以24%的资产占比,贡献了44%的收入与68%的利润。业内有人称,这是一场不惜牺牲对公业务的零售“大跃进”。

“零售之王”招商银行自不用说,2017年,招行的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1062.21亿元,同口径较上年增长8.49%,占全行营业收入的51.29%;税前利润475.95亿元,同比增长7.94%,占本公司业务条线税前利润的56.52%。

除了招商、平安、兴业、浦发、光大等等这些原本就在零售业务方面投入较大、业务形成规模的银行之外,一些中小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以及新型的互联网银行,同样想要踏准这一波零售业务爆发的节奏。

背靠腾讯的微众银行、前述与滴滴展开合作的新网银行都是很好的例子。

前者依靠超级平台的流量优势,凭借一个贷款产品“微粒贷”就能够在业务规模与盈利能力上与大型城商行的整条零售业务线先比肩;(传送门:《微粒贷存量破千亿》)后者没有借助股东资源,而是利用嵌入各种消费场景的方式提供零售服务。截止到2018年2月1日,新网银行交易客户数突破千万,信贷余额突破200亿。

当然,互联网银行基于本身的“轻模式”很容易通过与流量方、场景方合作的方式获得发展,但其实,一些中小型的城商行、农商行对于这种合作模式的渴望更加迫切。

对于这些中小银行而言,过去受限于网点少、跨区难等因素,零售业务是它们难以介入的一块领域。但现在,借力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巨头,这种扩张成为了可能。

更何况,只要有一家银行通过这种模式尝到了甜头,所有银行都会看到这种示范效应。

除了以新网银行、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新型民营银行,包括杭州银行、上海银行等等在内的城商行、农商行等都在积极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希望借力扩大自己的业务版图。

3

当然,关于这种趋势,跟一些朋友探讨时,大家的观点也分为了两派:一些人认为商业的发展还是应该有边界,尤其金融是一个的领域专业门槛极高的领域,如果控制的不好,可能又会出现新一波的行业乱象。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风控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数据,互联网巨头手握着一手数据和优质场景,这些资源可以拓展过去银行做的不好的领域,比如,在零售业务和供应链金融方面等。

就我个人看来,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更积极正面一些。但我也确实感受到了一些不太好的苗头,比如,互联网巨头对于数据和流量的日益垄断,让很多金融机构趋之若鹜,这就难免在合作的界限和尺度上把握不准。

如果过度依赖互联网巨头的数据,而缺少自己对风险的判断能力,一旦规模过大,潜藏的风险也是不可估量的。但事实上,已经有多位银行业人士告诉我,在与巨头的合作中,很多小银行把控风险的能力都很弱,所谓风控只是走个形式。

然而,过往无数次经验告诉我们,新金融行业的发展本来就是一面在模式上创新,一面也要应对伴生的新风险。只是,希望这一次,持牌机构们的试错与纠偏可以更快速一些。

(微信公众号:Xinfinance)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